文学常识是指什么?三峡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文学常识是指什么?


1、文学常识是指什么?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1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2、3峡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3、什么是文学常识?怎么写?


文学常识是指文章的作家作品相关的内容,这不是文章,不需要写收集相关材料,抄写即可。



4、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5、西游记文学常识是什么?


西游记文学常识: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8戒为何取名叫“8戒”:原因是要他不吃5荤3戒。
3、写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遇到的任意两难:火焰山受阻、车迟国斗法。
4、《西游记》中“大闹5庄观、推倒人参果”的是:孙悟空。
5、《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先后经历了:81难,最后1难是:归途师徒落水。
6、《西游记》中尼最喜欢的人物和理由是:孙悟空(勇敢机智、有反抗精神、武艺高强)或沙僧(老实憨厚、忠心耿耿、吃苦耐劳)或白骨精(阴险狡诈)。
7、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大闹天宫。
8、孙悟空独自去学艺,那么他的师傅是谁,教了他什么本领 :师傅是:菩提师祖。本领是:7十2般变化和筋斗云。



6、文言文氓里的文学常识


1. 文言文《氓》的见解 你好; 不知是指哪方面的见解?
1、《氓》是弃妇的怨诗,诗中自叙了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
2、此时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形象,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1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2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子的思想性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损”比喻女子容颜的改变,也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就说这么多吧。以上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的。 不妥之处,望谅解。 2.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3、文言翻译
4、常见实词
5、常见虚词
6、默写课文或片断.
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1)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3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1般做到“信”、“达”即可.(2)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3)文言文翻译5字法: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4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2”中“岁”换成“年”.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3.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2017-10-31 《诗经》是我国第1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3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3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5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1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5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5经”之1。《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6义”。 《诗经》多以4言为主。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3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3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4. 高分悬赏高中几篇文言文知识总结
1、《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1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 它通过1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1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4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共6章,每章十句。
1、2两章是追叙,第1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2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3章,她对1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4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5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6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1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1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1个是狡诈负心的氓,1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1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 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1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23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1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 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1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1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1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1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 5. 7上下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归纳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1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1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5种: 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1) 宾语前置 宾语在1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1种语序现象。1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3: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1、 大王来 何操 ?
2、 沛公 安在 ?
3、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4、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5、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6、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1,所以“谁 ”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2、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3、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4、虽使5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1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2、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3)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1、 宋何 罪之有 ?
2、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
3、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4、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5、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6、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1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1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1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1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3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1、 命子封帅 车-- 3百乘 以伐京。
2、 不豫不穑。胡取禾--3百廛兮。
3、 孟尝君予车--5十乘,金--5百斤。〈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1、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1、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2、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3、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1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1、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2、何以 战? (凭什么?)
3、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4、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5、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1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1、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2、 楚战士无不 1以当十。
3、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