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是美国()时期广泛流传的小册子,极大激励了人民的斗志。A.南北战争B.独立战争C.海湾战争D.太平洋...,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波恩的《常识》 主旨意思。 或者直白点:名词解释——常识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是美国()时期广泛流传的小册子,极大激励了人民的斗志。A.南北战争B.独立战争C.海湾战争D.太平洋...

1、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是美国()时期广泛流传的小册子,极大激励了人民的斗志。A.南北战争B.独立战争C.海湾战争D.太平洋...

正确答案:B 。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波恩的《常识》 主旨意思。 或者直白点:名词解释——常识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波恩的《常识》 主旨意思。 或者直白点:名词解释——常识

恩的《常识》之所以成为影响美国人的优秀读本,就是因为他所言说的常识令人蓦然惊醒:啊,原来是这样的啊。 潘恩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子。 18世纪后叶的北美,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了自己的独立,完成了一次“现实主义革命”(而不是“乌托邦革命”或者“理想主义革命”)。这次革命与英国历史上的“光荣革命”在性质上有相近处。美国革命是一次争取公正与自由的革命(不自由毋宁死),“在美国革命家们眼中,政治追求与价值的实现需要靠制度而非靠多数人的‘公意’。所以,他们把民选政府置于共和的、宪政的、自由法治的制度框架之中,而非靠单纯的‘多数决定’来治国。……美国革命则既是一场自由的革命,因为它为当地民众争取到实实在在的自由,也是一场保守主义的革命,因为这场革命没有触及革命前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和道德风尚,没有试图将社会与(从英国继承来的)传统彻底打碎后再进行全盘性的改造。”(刘军宁《保守主义》98页)但是当时的保守派(而不是保守主义),却在强调“民主与和平”的命题下,反对这场革命。当着“要和平还是要自由”这两个政治价值摆在北美人民面前的时候,历史也便面临了选择。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适时出现。 《常识》以一种类似先知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告诉北美人民:长期以来,我们受到历史久远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自由,比所谓的“民主与和平”更重要;政府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政府的意图和目的应该致力于公民的自由与安全;北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制度,不适用“荒唐透顶和毫无用处”的君主管理;对于社会,同时在上帝的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的人也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有价值得多;说英国是北美的母国,但它的所作所为却格外丢脸——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蛮人也不同亲属作战;北美面临着武力主宰的争执——但这是英王自选的,我们不过是在接受挑战;问题从争论转到使用武力,一个政治的新纪元随之开始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也已经诞生了;如果美国的独立不能伴随一场对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而单从它完成脱离英国而独立这一点来看,真是太渺小了;“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 《常识》这类朴素而又真实的言说,成为一种巨大的启蒙力量,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极大的变化”(华盛顿语),深刻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志。《常识》,在当时不足200万人的北美,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人手一册;华盛顿率领的士兵口袋中,也差不多都有一本——尽管已被翻看的模糊不清。因为《常识》的出版,整个北美人民都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了。说一部《常识》推动了美国的建国进程,或不为过。就连“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称,以及《独立宣言》的若干内容,也是出自潘恩之手。独立战争期间,在整个英国,以及北美,《常识》是仅次于《圣经》的影响力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本书。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 潘恩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革命”的斗士。有意味的是,他将这种斗士精神转化为“世界公民”姿态,开始在欧州传播他的革命理念。他直接参与了后来的法国革命,并参与起草了《人权宣言》。 但是法国革命是一场破坏传统与社会结构的“乌托邦革命”。雅各宾派素来是以不宽容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要么是我的兄弟,要么就去死。”这样的革命在英国的老辉格党人柏克那里遭遇了抨击。柏克撰文《法国革命感言录》,从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义、理想主义及其危害性,作了深入的分析。所以当潘恩离开法国到英国,在与柏克的会面中,很快就被柏克的言论所激怒,他认为柏克在诋毁法国大革命。于是撰写了《人权论》来回应柏克的《法国革命感言录》。他认为美法革命血缘一体,其先进性处处胜过英国的“光荣革命”。如前所述,美法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政治事件,事实上,美国革命与英国革命才是血缘一体的。 潘恩的激进主义色彩在这个时刻开始显露。他开始周游世界。随后不久,他的命运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在英国,他被指控犯有煽动叛乱罪,连夜流亡法国。在法国,他与“外省人”居多的雅各宾派发生矛盾,他虽然赞扬法国革命,但却因为反对处死国王,被投入监狱。在美国,连华盛顿也开始反对他。当他回到美国以后,受到了更多人的诅咒,没有人肯于接纳他。最后,他在所有人的敌意中孤独而悲愤地死去。事实是:英国、法国、美国同时抛弃了他。 潘恩的命运常常遭遇学人的迷惑,但是如果了解英国人(以及欧美)的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传统,了解“消极自由”传统的根深蒂固,便不难理解,在强大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面前,激进的思想与行动或者可能迎来一时的辉煌,但却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或主流政治运动。潘恩的自由主义思想,其实是一种“积极自由”理念,带有明显的激进主义色彩。潘恩若生在缺乏自由主义传统,特别是缺乏保守主义传统的东亚、中东、拉丁美洲,他可能就是被人崇拜供奉的 “伟大的革命家”,或“民族英雄”什么的,但在欧美,他将不可避免地遭致冷遇。就这个意义说,柏克是比潘恩更具有先知气质,对欧美(以及世界)文化纵深影响更巨的“理念人”(刘易斯·科塞语,也即“知识分子”)。 在中国当下,阅读潘恩是必要的,但是决不应该忘记柏克。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潘恩或者比较容易为国人所理解,但是理解柏克,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我想说的是,潘恩的语境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说出常识,直面真相,不被“从来如此” (鲁迅最有力的言说就是:“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负面文化所桎梏,把怀疑主义精神引进读书人的视野。 “从来如此”的,不一定对。清人梁绍壬在他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揭橥一个事实:在整个儒学经典《十三经》中,没有一个“真”字。对“真”,“真相”的追索,于我们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传统。 认识常识,就是在怀疑的摸索中,寻找真相。 在人类的文化图腾中,摸索真相,不仅需要勇气,智慧,而且需要一点儿精神——一点儿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东西,在东方,在许多时刻,犹如柏克所坚持的保守主义一样,甚至也是一种奢侈。

历史常识:美国南北战争打了多久?最后谁胜?

3、历史常识:美国南北战争打了多久?最后谁胜?

美国南北战争打了4年。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4月14日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1865年4月3日,联邦军攻克里士满。4月9日,同盟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率部

2、8万人向联邦军投降,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美国恢复统一。南北战争中,双方战费消耗150亿美元。北军伤亡63万人,南军伤亡48万人。并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装甲舰、地雷、水雷和潜水艇。此战不但改变了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势,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联邦战胜邦联,美利坚合众国取得胜利。

有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葛底斯堡战役的电影吗?

4、有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葛底斯堡战役的电影吗?

如果请教美国电影人士,问他们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内战的影片,他们很可能首先会说《光荣》,然后才提到《盖茨堡战役》(Gettysburg)。但如果问美国历史学家,反映内战最真实、最宏伟的一部影片,那他们绝对是首选《盖茨堡战役》。如果要评选唯一的内战史诗片,那入围的只可能是《盖茨堡战役》。该片以其全景式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刻画,真实的战争场面,深刻的人性思考,当然,还有它那4小时21分钟的长度,给人以异常震撼的感觉。   既然是全景式的战争史诗片,一些历史常识是必要的。盖茨堡一战是整个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在此役的开始,南方部队统帅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和平意愿,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联盟统一南方的企图。他率领75,000南方将士北上,在盖茨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联邦由梅德将军率领的97,000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场恶战。   伟大的盖茨堡战役于一八六三年七月在这个宾夕法尼亚小镇的街上及其周围地区持续了三天之久,此次战役是内战的转折点。国会决定把这一片曾有许多英勇战士牺牲生命的战场建为国家公墓。林肯总统亲自从华盛顿前来为此墓地举行揭幕礼。他在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所发表的献词虽然很短,但却是所有阐释民主信念的最雄辩动人的演词之一。   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我们在那次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合。我们来到这里,奉献那个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作为在此地为那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人永久眠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可是,就更深一层意义而言,我们是无从奉献这片土地的--无从使它成为圣地--也不可能把它变为人们景仰之所。那些在这里战斗的勇士,活着的和死去的,已使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远非我们的菲薄能力所能左右。世人会不大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然而他们将永远忘不了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相反,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那些曾在此作战的人们所英勇推动而尚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此献身于我们面前所留存的伟大工作--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要更坚定地致力于他们曾作最后全部贡献的那个事业--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盖茨堡战役于一八六三年七月在这个宾夕法尼亚小镇的街上及其周围地区持续了三天之久,此次战役是内战的转折点。这一战不仅是南北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同时也是北美大地上有史记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在盖茨堡方圆不到25平方英里,人口不足2,400人的小镇辖地,集结了双方近172,000士兵和634门大炮;总共约569吨火药被消耗在这三天的战斗中,当战斗结束后,残破的战场上还剩下超过5,000匹战马的遗体。战斗中双方共伤亡约51,000人,其中北方联邦23,000人,南方邦联约28,000人。尽管这场战斗只属于典型的遭遇战,它既没有实质上结束整个南北战争,也没有达成双方的任何战争意图,但它仍然被历史学家们视为美国内战史上最伟大的战斗之一。

历史常识:美国南北战争打了多久

5、历史常识:美国南北战争打了多久

1861年4月12日美国南北战争正式爆发。1865年4月9日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共计南北战争一共打了四年又三百六十二日。

常识这本书是哪个时期流传的?

6、常识这本书是哪个时期流传的?

常识》是1776年1月初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潘恩。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些当时社会上的常识,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的胜利。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