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常识判断有哪些易错点?行测常识判断“词语”技巧有哪些?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有哪些易错点?



1、国考行测常识判断有哪些易错点?

在行测考题中,历史人文的题量都占了很大1部分。在复习的过程中,1方面我们要把应知应会的内容掌握住,另1方面对于1些易错点要有总结归纳。易错点来自于考生自己的知识点盲区,还有来自于相关知识在日常认知里的错误。当然,考生自己在日常刷题中积累的错题也很重要,建议考生可以将相关内容整理1起,本文选取了5个考生认知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归纳。 易错点1:甲骨文。对于甲骨文的认知很多考生都以为是文字的雏型,这1点是错误的。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而且是成熟的文字。还有解释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最早是在商朝,并不是原始社会。因此商朝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端。 易错点2:春秋与战国事件:这1块内容主要就是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区分很多考生是不知道的。很多考生在备考时,都是将这两段时间的人物、事件搞混。比如孔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而孟子、庄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比如城濮之战、泓水之战是春秋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又是战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淆比较多,很容易弄错。 易错点3:东汉末年和3国。这个点的易错点可以说是完全因为《3国演义》影响造成的。大多同学都将书里的剧情归为3国。但是必须要知道的知识点是3国正式开端是曹丕称帝,汉献帝退位开始的。因此很好记忆,只要和曹操有关的事件,都是属于东汉的。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事件、杀华佗等。只要分清何时为3国开端,那么本题就好解了。 易错点4: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诗人的区分。都是唐朝诗人,时代可是很不意义。盛唐时期大量诗人,大家熟悉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开始到安史之乱都是盛唐时期,所以比如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人。而常考点初唐4杰、张若虚等人物是初唐时期的。这里最容易错的是白居易,白居易时间稍晚1些,在中唐时期了。小李杜(杜牧、李商隐)则是熟悉的晚唐时期诗人。 易错点5:战争双方。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太多了,考试考查的主要是有着历史转折意义的,或者以少胜多的战争较多。记得1多就容易乱。列举几个容易错的战争,比如夷陵之战(蜀汉对东吴)、淝水之战(东晋对前秦)、桂陵之战(魏国对齐国)等。 例题:以下事件发生在3国的是( ) A.赤壁之战 B.孔融让梨 C.乐不思蜀 B.煮酒论英雄 【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于3国的的理解。只有乐不思蜀是阿斗刘禅发生在3国。其他都是属于东汉时期。故本题答案选C。

行测常识判断“词语”技巧有哪些?



2、行测常识判断“词语”技巧有哪些?

1.首尾两端法适用于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这类题型通常要求考生判断1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1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即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能大大提高命中率。2.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行测常识题目。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小伙伴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3.词义联想法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做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1种很好的解题方法。4.排除法万能法,它似乎适合于每1种题型。在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1,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答题时,小伙伴们可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将最不适合的选项排除掉。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可立即排除1个。在遇到比较难的题型时,即使不能通过排除直接得出答案,也可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5.去同存异法这种解题技巧使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可提高正确率。当小伙伴们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及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6.第1印象法对于行测常识判断中的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1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小伙伴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1印象的选项选出。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1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7.比较法在行测常识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小伙伴们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8.猜测法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说白了就是蒙~~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1定的命中率。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当中,“ 常识判断”部分测查的内容包括:



3、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当中,“ 常识判断”部分测查的内容包括:

E。

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部分主要考什么内容?有考过的同学吗?文山这边的



4、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部分主要考什么内容?有考过的同学吗?文山这边的

根据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行测常识判断“词语”技巧有哪些?



5、行测常识判断“词语”技巧有哪些?

1.首尾两端法适用于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这类题型通常要求考生判断1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1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即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能大大提高命中率。2.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行测常识题目。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小伙伴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3.词义联想法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做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1种很好的解题方法。4.排除法万能法,它似乎适合于每1种题型。在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1,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答题时,小伙伴们可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将最不适合的选项排除掉。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可立即排除1个。在遇到比较难的题型时,即使不能通过排除直接得出答案,也可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5.去同存异法这种解题技巧使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可提高正确率。当小伙伴们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及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6.第1印象法对于行测常识判断中的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1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小伙伴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1印象的选项选出。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1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7.比较法在行测常识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小伙伴们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8.猜测法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说白了就是蒙~~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1定的命中率。

政治理论常识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6、政治理论常识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最基本的就是党的性质,党的理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个代表 “3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反映 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扩展资料:政治常识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进1步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1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1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1,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1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第2,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1了起来。第3,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1个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1根本原则。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1根本任务的依据是:第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1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主要矛盾。第3,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1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常识判断之政治常识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