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最常考的文学常识,请问江西有哪几位诗人和他们的生平最好的事是什么?

高中最常考的文学常识



1、高中最常考的文学常识

高中文化常识(1)

1、官职制度 3省6部:隋唐时,3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1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6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6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1直延续到清末。 吏部是古代6部之1,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兵部是古代“6部”之1,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礼部:教育、外交、科举考试、礼仪风俗; 吏部:对各地、各部的官员进行委派、考核、调配; 兵部:军队的募集与训练、边境的守卫、对外战争; 刑部:最高司法机关; 户部:农业生产、税收、国家财政、仓储、拨款、供应; 工部:建筑、水利、道路、制造、织造、 “3省6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1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3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1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3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1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官位职能: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5等,1直沿用到清代。 3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3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3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3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秦代3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1。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御史:本为史官,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1,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3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2,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3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3公”之1。又指“东宫3师”之1,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1,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3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2,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3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6部,唐代确定6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

请问江西有哪几位诗人和他们的生平最好的事是什么?



2、请问江西有哪几位诗人和他们的生平最好的事是什么?

江西诗人入选《全唐诗》总数位列中上,具有1定的实力;

2、江西诗人的发展趋势最为迅猛,由初唐的空缺1跃而为晚唐5代名列第2。此外,这个统计表还清楚地表明,自东晋陶渊明之后,其间有3百余年的沉寂,江西地区再次出现具有较大影响的诗人始于盛唐。除了清康熙年间编录的《全唐诗》之外,表现唐代江西文学概貌的还有元代辛长房辑撰的《唐才子传》。 现存本收录江西籍才子:刘慎虚、綦毋潜、吉中孚、王季友、熊孺登、施肩吾、陈陶、来鹏、虚中、郑谷、任涛、王贞白、王毂、贯休、沈彬、孙鲂、李中、廖图共十8人。此外,唐代殷璠辑撰的《河岳英灵集》是1本为学术界公认的盛唐诗歌选本,该书坚持严格的辑录标准:"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河岳集自序》)全书辑录了天宝年间2十4位著名诗人的2百3十4首诗,在2十4位英灵中江西占3家:綦毋潜、刘慎虚、王季友,他们是盛唐时期江西最重要的诗人。 綦毋潜(约691-756)是江西第1位进士及第的"唐才子"诗人,后人称?quot;摩诘1路人"。虔州(今江西赣州地区)人。复姓綦毋,字孝通。开元十4年(726)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县)尉。开元十8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开元2十1年冬辞官南归,游历江淮。天宝初,重返京洛,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爆发后,再度弃官,游于江淮,不知所终。 綦毋潜以诗歌著称于世,"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赣州府志》)宋代严羽《浪沧诗话》曰:"况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张曲江、贾至、王维、独孤及、韦应物、孙逖、祖咏、刘慎虚、綦毋潜、刘长卿、李长吉诸公,皆大名家。"綦毋潜与盛唐诗人李颀、王维、张9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等互为文友。《唐才子传》记述其挂冠归隐江东别业:"1时文士咸赋诗,祖饯甚荣。"王维尤为至友,綦毋潜科举落第,王维赠《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曰:"吾谋时不用,勿谓知音稀。";他南行归隐,王维又赠《送綦毋潜校书弃官还江东》诗,全诗长达2十句,末4句云:"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綦毋潜与王维过从甚密,他们在文学风格上亦有相通之处,清代杨希闵评其诗:"清回拔俗处,故是摩诘1路人。"《河岳英灵集》总评曰:"潜诗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评述中的佳句引自綦毋潜的《题鹤林寺》、《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两诗以写意的笔调描绘出幽深空寂的方外物象与情致。 綦毋潜的诗作具有清丽典雅,恬淡闲适的风格,《春泛若耶溪》是这1特色的代表,为历代选家所注目。全诗写道:"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相传若耶溪为西施浣纱之处,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1说浣纱石在今浙江省诸暨县南)。开篇两句总写诗人放任自适的意趣,即所谓"幽意"。接下来写泛舟的情境:晚风、花路、山壑、潭烟、林月……后两句表达世事迷茫,不如归去的感慨。这首5言古体诗大约作于诗人南游江淮之际。以月夜朦胧写人生弥漫,由此表达1种超然出世的方外之情。綦毋潜跻身盛唐诗人之列,王维高度评赞綦毋潜的诗"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历代唐诗选本均录其诗,《河岳英灵集》辑录6首,《全唐诗》辑1卷2十6首。 刘慎虚(生卒年不详)自幼聪颖,姿容秀朗,有"开元?永?quot;之美誉。新吴(今江西奉新县,1说靖安县)人,《唐才子传》载其嵩山人,《全唐诗》谓其江东人。字全乙、挺卿,号易轩。刘慎虚自幼聪颖,8岁作文上书,受到皇帝的常识,拜为童子郎。《人才佳话》载其"8岁属文上疏,拜“童子郎“。" 但日后刘慎虚仕途失意,开元2十1年(733)进士及第。曾任洛阳尉,夏县令,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等小吏。壮年辞官南归,游历于休宁、安庆、浔阳、庐山、洪州等地。与贺知章、包融、张旭交游,时称"吴中4友",并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往来酬唱,互赠诗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县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于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其交游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侣。 在现存的十几首诗中,《阙题》(原题为《归桃源乡》)为其代表作:"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日白,清辉照衣裳。"这首诗是其归乡后所作,如1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重笔勾勒的是山溪、书屋;淡墨湮染的是白云、清辉……超然物外,神思邈远。《唐才子传》评价其人其诗:"为诗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当时东南高倡者数十人,声律婉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永明以还,端可杰立江表。善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明代铜鼓卫经历舒孟华的《刘全乙先生考》称道其诗功力"渊永深厚超然,上逼汉魏,下薄6朝,绝不与世之锻炼求工者同日语焉。"清代朱琬在《友贻草题辞》赞叹曰:"诵刘慎虚诗,不患其少。" 刘慎虚著有《鹡鸰集》5卷,今已散佚。《河岳英灵集》收存其诗十1首,《全唐诗》收存十5首,《靖安县志·艺文志》(清道光5年版)收存十2首。《唐才子传》评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评刘慎虚"善为方外之言",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都可归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 王季友是1位为杜甫称道的"丰城客子"。原籍河南,寓居于江西。关于王季友的身世大致有3种说法。第1种,《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载其生卒年为714-794,举开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第2种,《江西文化》著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准确。其1,生卒年不可靠,天宝十2年(753)王季友4十岁,与《河岳英灵集》中描绘的"白首短褐"不相符;其2,元结编撰于乾元3年(760)的《箧中集》载王季友诸人"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不可能做到御史中丞这样的显要。第3种,《唐才子传》舒宝璋注中认为:成书于天宝十2载(753)的《河岳英灵集》谓王季友"白首短褐",到后来"显然已言不副实"。根据孙望《蜗叟杂稿.箧中集作者事辑》记载,天宝十2年(753),王季友崎岖士林,宝应、广德间(763年倾)已任司仪郎,广德、大历间(765年倾)且为洪州幕客兼监察御史,并为江西观察使李勉之副使。第3种说法与第1种相近,只是第3种说法指出王季友在天宝以后,"白首短褐"的状况已有改善。但至少可以推断,王季友早年家境贫寒,妻柳氏弃之而去。其不以贫贱志短,苦读不辍,终于成为众所仰慕的唐代才子、河岳英灵。 王季友现存诗不多,《河岳英灵集》收6首,《全唐诗》收十3首。《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季友诗放荡,爱奇务险,远出常情之外"。如状写家境困窘之作《赠山兄韦秘书》:"山中谁余密,白发日相亲。雀鼠昼夜无,知我厨廪贫?quot;又如《酬李十6》:"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诗中写雀鼠知贫,鹿麋自养,透露出1股远志风疏,逸情云上之气。此外,王季友还有1些咏史吟物,往来酬答之作,其中《古塞曲》1扫奇险之风,借汉朝抗击匈奴讽当朝忠奸不辨,表达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诗曰:"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1战。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王季友与杜甫、岑参等相交往,当世著名诗人对王季友的作品与人品深为钦敬。杜甫《可叹》诗曰:"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1通看在手。""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 嵝。"岑参《潼关使院怀王7季友》诗赞曰:"王生今才人,时辈成所仰。何当见颜色,终日劳梦想。" 吉中孚(?-786年前后),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早年做过道士,后还俗拜官。大历年间举进士,授万年(今陕西长安县)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历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为中唐间著名诗人,与钱起、卢纶、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 、夏侯审、李端并称"大历十才子"。(《新唐书·卢纶传》)。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盛唐之际文坛上升起的巨星王维、李白、杜甫等相继辞世。大历、贞元间响名诗坛的是刘长卿、顾况、韦应物以及"大历十才子"诸人。 吉中孚神骨清虚,吟咏高雅,《唐才子传》载其赴京都后诗名大作,"来长安谒宰相,有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赞曰:"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识。"至今仅存诗1首《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这是1首送别国使的饯行诗,诗曰:"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新罗是朝鲜半岛上的1个国家,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新罗景德王卒,惠恭王继位,代宗于大历元年(766)派遣仓部郎中、御使中丞归崇敬赴新罗充任吊祭、册立使者。吉中孚归中丞是好友,于是写下这首壮行诗。诗中 "绝域通王制"、"人瞻汉使荣",说明当时新罗王室得到唐朝的吊祭、册立是1件重大的国事,新罗人民也以1睹汉使的风采为荣。全诗走笔穷天绝域,摹写殊礼万象,纪志下中朝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诗中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是1篇别具风格的送别佳作。 郑史、郑启、郑谷。晚唐间,袁州(今江西宜春)"郑氏3父子"响名文坛。父亲郑史为诗赋家、历官永州刺史、国事博士。其子郑启、郑谷亦有诗名。其中尤以郑谷最为称著。 郑谷(生卒年不详),字守愚。自幼颖悟绝伦,7岁能诗。他在《卷末偶题3首》中自述:"7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诗论家司空图曾与郑史同院,见而奇之,听小郑谷评自己的诗《曲江晚望》后,拊其背曰:"当为1代风骚主也。"光启3年(887)进士及第,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诗友称其"郑都官"。郑谷于乾宁年间(894-898)告归,退隐于仰山书堂(今江西宜春境内)与许裳、任涛、张 、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并称"芳林十哲",又以僖宗年号称"咸通十哲"。 郑谷的诗清婉明白,别具机杼。其中最著名的是《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诗中明写鹧鸪,暗抒离愁,神韵警绝,诗家又称其"郑鹧鸪"。"1字师"是郑谷的又1美称,《唐才子传》记述郑谷退隐宜春仰山书堂,将诗僧齐己《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晚数枝开"的"数枝"改为"1枝",认为这样更能体现花期之早。齐己深为叹服,拜曰:"我1字诗也。"郑谷曾随僖宗登华山,著《云台编》3卷,归隐后又有《宜阳集》3卷及《国风正诀》1卷。《全唐诗》评其"名盛唐末",《4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2分)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拜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2分)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拜

A 试题分析:徙,改任官职,多指1般的调职。这是考核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

A 【解析】 试题分析:徙,改任官职,多指1般的调职。这是考核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层级为识记A。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2分)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2分)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

试题分析:徙,改任官职,多指1般的调职。这是考核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