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的几个文学常识问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关于红楼梦的几个文学常识问题



1、关于红楼梦的几个文学常识问题

B错了她说:“因为不答应,刚才大老爷就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嫁,就算我到天边,这1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最终还要报仇。我是横下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1辈子别说是 宝玉 ,就是 宝金 宝银 宝天王 宝皇帝 ,反正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1刀子抹脖子死了,也不能听从啊!如果有福,我死在老太太前面;如果没福,伺候老太太去了西方仙界,我要不去死,要不就剪了头发当尼姑去!如果我说的不是真心话,天地鬼神在,太阳、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疮,最后烂成肉酱!” C错了,刘姥姥给凤姐起名字巧姐正是曹雪芹伏笔之巧所在,草灰千里,曹雪芹最擅长。首先凤姐为人十分的精明,这在书中已有体现,她掌管着整个府中的大小事务。我想在那时凤姐可能也看出大厦将倾了,她对贾府的衰败应该看出了1点端倪。 其让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起名字有大部分原因是想为自己的女儿祈福,刘姥姥虽然不富裕但家里过的还算是平平安安,可能凤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刘姥姥这种平平安安的普通的幸福生活,当然也为最后凤姐的孩子托付给刘姥姥做了铺垫。 而且在农村好像有种说法是孩子取个难听的小名会使孩子命硬,好养活。农村乡下的孩子1般都有小名。

【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2、【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9月初9日,《易经》中把“9”定为阳数,“99”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5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

【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3.0分)



3、【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3.0分)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9月初9日,《易经》中把“9”定为阳数,“99”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5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部分读后感400字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部分读后感400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1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1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1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1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1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1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1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1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7月十5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3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7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1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1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1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1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1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1点,发现多1点,懂得多1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1种责任,需要坚持。 分享评论 |。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