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什么区别区别?古代服饰文化常识选择题

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什么区别区别?



1、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什么区别区别?

1、含义不同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1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文学常识体裁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小说分类:笔记、传奇、平话、章回,散文分类叙事、游记、说理、抒情。文化常识包括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等。扩展资料: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1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1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1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古代服饰文化常识选择题



2、古代服饰文化常识选择题

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什么区别区别



3、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什么区别区别

1、含义不同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1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2、内容不同 文学常识体裁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小说分类:笔记、传奇、平话、章回,散文分类叙事、游记、说理、抒情。文化常识包括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等。扩展资料: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1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1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1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文化常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常识。

女娲补天出自我国哪部古典名著?



4、女娲补天出自我国哪部古典名著?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览冥训》、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上均有记载。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世间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也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其中根本没提到因为共工、不周山而引发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是由东汉学者王充把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焊接到1块。秦汉初期,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融合成了1则救世神话。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而《山海经·海外北经》则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记载。根据《史记·补3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5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4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女娲补天是1个很著名的传说。4大名著之1《红楼梦》的第1回即引用这个故事。 中国上古神话所记录的是华夏民族早期先民的唯心世界观,以纪念族群中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聚落群体和首领。越朴实的神话,所还原的早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当然那些神仙法术与魔力无边是为了渲染传说,与现实科学无关。扩展资料: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1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1天夜里,女娲突然被1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1看,天哪,太可怕了! 远远的天空塌下1大块,露出1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1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看到这些,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1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许多小船,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冒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于是,她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5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是,到山上1看,全是1些00星星的小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1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1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5彩石找齐了。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5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5天5夜,5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1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1泼,只见金光4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5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1、《淮南子·览冥训》介绍:《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1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列子·汤问》介绍:《汤问》1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4方8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3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处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出自我国哪部古典名著?



5、女娲补天出自我国哪部古典名著?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览冥训》、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上均有记载。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世间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也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其中根本没提到因为共工、不周山而引发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是由东汉学者王充把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焊接到1块。秦汉初期,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融合成了1则救世神话。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而《山海经·海外北经》则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记载。根据《史记·补3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5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4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女娲补天是1个很著名的传说。4大名著之1《红楼梦》的第1回即引用这个故事。 中国上古神话所记录的是华夏民族早期先民的唯心世界观,以纪念族群中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聚落群体和首领。越朴实的神话,所还原的早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当然那些神仙法术与魔力无边是为了渲染传说,与现实科学无关。扩展资料: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1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1天夜里,女娲突然被1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1看,天哪,太可怕了! 远远的天空塌下1大块,露出1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1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看到这些,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1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许多小船,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冒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于是,她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5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是,到山上1看,全是1些00星星的小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1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1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5彩石找齐了。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5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5天5夜,5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1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1泼,只见金光4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5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1、《淮南子·览冥训》介绍:《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1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列子·汤问》介绍:《汤问》1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4方8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3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处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娲补天。

相似内容
更多>